從聖江廟右側進入,只有幾步距離就脫離喧囂人潮,看見擠在現代鋼筋水泥建築中的淡水第一個聚落北港塘。(記者王以瑾/攝影)
原文刊登NOWnews旅遊玩家>>http://www.nownews.com/2011/04/13/153-2704287.htm
記者王以瑾/台北報導.攝影
淡水是非常古老的小鎮,但現在的印象卻一點也不古老,犧牲原本海岸線堆出來的河岸商店散步道變成代表,夕陽千古不變,但淡水的面貌卻越來越讓人認不出來,越來越沒有特色。古鎮的證據其實很近,只是少有人提起它,就在熙來攘往的河岸商店街後方,還有幾戶古老民居,這裡是淡水最早形成的聚落,住戶和駐紮的清兵一起來台,這個區域名為「北港塘」。
一般談及淡水發展史,多從福佑宮談起,草創於嘉慶年間的福佑宮是淡水最老的廟,廟的週圍區域也被視為是淡水發展的起點,不過,在淡水做了20多年文史調查的淡水文化基金會常務董事,也是殼牌故事館館長的謝德錫說,淡水最早的聚落,應該是北港塘,福佑宮週遭區域的發展則是之後的事情了。
在遊客聚集最多的河岸商店街有一塊「北港塘」的介紹看板,只是注意的人並不多,從聖江廟的右側進入,可以找到這個最早聚落留下來的老房子,現在還有人居住使用的屋況還不錯,但也有雜草叢生,讓人擔心它將面臨崩毀命運者;才這麼幾步路就脫離商店街的文明與喧囂,在這裡,如同時空錯置。
↓雜草叢生,讓人擔心它很快會面臨崩毀命運。(記者王以瑾/攝影)
北港塘,塘,是哨所的意思;依據清朝的兵制,「塘」、「汛」是在「營」之下,在營外挑選形勢險要之地,做為防衛的前哨站。在北港塘的說明看板上,從《尋找老淡水》中節錄,說明當時清朝在淡水的軍力配置,乾隆中葉時,紅毛城設置有砲台,而北港塘就設置在紅毛城與竿林之間,北港塘的河岸設有碼頭,即為北港塘渡。
北港塘的設立時間可追溯到清朝康熙或雍正時期,最早期時駐兵不到10人,但即使編制人數這麼少,還是成為一個聚落發展的助力。
北港塘聚落遺留下來的幾戶民宅,雖然在現代建築包圍之中顯得侷促狼狽,但還是不脫老派磚造建築的渾厚穩重,有著黑色斜紋的燕子磚,是老時代磚廠的印記,據說這些磚來自泉州,是船隊的壓艙石。
↓有著黑色斜紋的燕子磚,是古老磚廠的印記。(記者王以瑾/攝影)
至於在同一聚落的聖江廟,據《淡水廳志》的記載,是在嘉慶十九年時由蔡獻等人捐建。聖江廟祀奉的是「文武尊王」,即開元進士張巡。
張巡為唐代御史中丞,唐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叛變,領數千兵抵擋10餘萬兵,死守睢陽城(今河南商丘縣),被圍困幾個月,到最後彈盡糧絕,連老鼠麻雀都吃光了,張巡無計可施,含淚將妻子殺了給士兵充饑,但終究無法改變敗戰的命運;張巡得不到後援,是遭奸臣楊國忠所害,睢陽城被攻破時,他堅不投降,最後「嚼齒皆碎、血流滿口」壯烈犧牲,後來朝廷追封他為文武尊王。
原文網址: 來去台北/300年僅幾步 淡水第一個聚落隱身河岸商店街 | 旅遊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04/13/153-2704287.htm#ixzz1KsW98S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