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PS座標 東經120°35'7 北緯23°17'31(僅供參考)

為汽車遮風擋雨的車庫,還是40多年前的竹編牆,在「扛厝一條龍」這條街上,有著不同年代的視覺衝突。(記者王以瑾/攝影)

原文刊登NOWnews旅遊玩家>>http://www.nownews.com/2011/03/31/743-2701194.htm

 

記者王以瑾/嘉義報導.攝影

大壩完工,河水快速注入,他們的稻田、玉米田、甘藷、甘蔗,就這樣全都淹沒在曾文水庫裡,人生有一部份的足跡,從此浸沒在水庫底端,永遠不可能重回現場,那時,大家也做了一個重大決定,把最重要的房子留了下來,在水庫開工前,居民合力將屋舍拆除,運到山上,再重新組合,這段搬房子的回憶,叫做「扛厝一條龍」。

這是大埔鄉茄苳村的故事,這裡的居民,他們的家原本是在曾文水庫淹沒區,曾文水庫56年10月31日開工,他們也展開了搬遷計劃。

扛厝一條龍GPS座標、地圖、旅遊資訊

那時的房子都是就地取材,牆壁以竹片編成,外表再舖上泥土填補縫隙,屋頂則以茅草搭建,不用鐵釘,以卡榫固定,因為材質輕才可能以人力搬動,從山谷搬到山腰上,重新建立家園。先拆屋頂、再拆牆,一片一片地在山路上搬運,綿延長達1公里,這樣的景象遠看好像一條龍在山間行走,「扛厝一條龍」就這樣得名。

曾文水庫劃定的淹沒區,當時的耕地面積達636甲之多,居民數則有3086人,好多人的人生一半的回憶,都淹沒在水庫裡;成年之後,我們都會想回小學看看,或十幾廿年後,重回住過的社區,尋找曾經在此成長的蛛絲馬跡;和大埔鄉人聊天,他們談及小時候的事情,通常最後一句話都是「都在水庫下面了」。永遠回不去的感覺,是沒說出口的遺憾吧!

「扛厝一條龍」搬上來的房子,現在也經過40年歲月,有些已改建,有部份仍維持舊時模樣,還可以看到竹編的牆,為車子遮風擋雨的車庫,卻還是使用卡榫的舊工法木造建築,時光的演進在每個角落似乎不同調,不過,這樣的不同調又能維持多久?可以想見,如果沒有政府單位介入保存,這些舊建築在不久的將來都會被拆除改建,扛厝一條龍往後就只能靠著老照片說故事。

↓在「扛厝一條龍」這條街上,還能看到維持40年前樣貌的老房子。(記者王以瑾/攝影)


↓老房子不用鐵釘,柱與柱之間以卡榫接合。(記者王以瑾/攝影)


熱心的鄉民們最近組成了大埔鄉觀光發展促進協會,成員們用心積極地設想社區營造新點子,其中,最特別的就是將曾文水庫上非合法的釣魚平台改成舞台或是陸上行舟的觀光「船」──行動故事館。

水庫上的釣魚平台原本就裝有輪子,可以吉普車拖運,隨時可下水上岸,改成陸上使用,也不需經過多大的改裝,協會打算利用它載著觀光客,一邊說著大埔的故事,一邊遊覽大埔。

↓釣魚平台改裝的行動故事館。(記者王以瑾/攝影)


協會成員之一的趙梅色原本是家庭主婦,她和鄉內幾名音樂愛好者,組成了一個地方樂團,以這個可走動的釣魚平台為舞台,到處表演,她以名字調侃自己為「色瞇瞇的主持人」,逗得大家呵呵大笑,這個樂團就像是戶外的卡拉OK,台上台下都很開心;因為參與協會活動,梅色姐在漂流木的創作上也發現了天份,協會的漂流木工作室陳列了不少她的作品。協會剛成立,還未見招攬觀光客的成效,但至少,鄉內的退休人員或是家庭主婦都玩得很開心,梅色姐就是一個例子,而她的開朗笑容,是熱情大埔鄉民的代表,這也將是最能吸引觀光客的賣點。 扛厝一條龍GPS座標、地圖、旅遊資訊http://blog.nownews.com/vivianwang/

↓因為參加協會,生活有了巨大改變的梅色姐,是熱情大埔鄉民的代表。(記者王以瑾/攝影)



原文網址: 來去嘉義/「扛厝一條龍」 從曾文水庫底搬上來的房子 | 旅遊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03/31/743-2701194.htm#ixzz1ISsLYJPr

 

 大埔鄉行動故事館行程,與歐都納山野渡假村配合,可聯絡05-2521717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扛厝一條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王以瑾 的頭像
    王以瑾

    王以瑾.旅行.台灣

    王以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