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座標 東經120°20'23 北緯23°13'26(僅供參考)
六甲的磚瓦有磚瓦界LV之名,但抵不過時代的變遷,賽洛瑪颱風之後無可避免地走向衰敗,成了夕陽產業。(圖/王以瑾攝影)
原文刊登NOWnews旅遊村>>http://www.nownews.com/2009/07/08/153-2475364.htm
記者王以瑾/台南報導.攝影
如果說,磚瓦界也有LV的話,那就非六甲出品的莫屬,早期人們只要能搶到六甲的磚瓦來蓋房子都會忍不住炫耀;這裡的產品沒有特別貴,但供不應求,能買到不是運氣好就是關係很好。
六甲有「烏金之鄉」之名,磚窯產業興盛的年代,整個鄉的天際線是由磚廠的煙囪連接而成,鄉裡有一半的人口在窯廠工作。六甲的土密度高、雜質少,這是做出高品質磚瓦的天生優良條件。
鬆鬆散散的泥土,要怎麼凝聚成堅硬的紅磚?為我們解說的退休老師、也是窯場主人的姊姊陳香吟說,做磚的土就像麵粉一樣,也要經過一道「醒」的手續,古早人說的是「養土」,每天澆水,讓水慢慢滲透,充份含水之後,再靠著人力攪拌與牛隻夯實。大約在日據時期之後逐漸機械化,節省了不少人力,攪拌有煉土機,成磚的形狀也不再需要用模具以人力製作,利用機器射出一下就能搞定。
履帶載著有點黏又沒有真正黏在一起的泥土,緩緩爬升,進入機器的核心區域之後,再度出現就變成長條形的紮實土塊,要做磚還是瓦,或是半圓型的瓦筒,只要置換前端不同的金屬模具片即可,最後再以人力切割所需長度。
(圖/這也是一台有40年歷史的老機器,但還能使用,經過這機器射出之後,鬆散的泥土變成長條狀的土磚,再依所需長度切割。王以瑾攝影)
(圖/這是切割下來的土磚。這次做的是圍牆用的四孔磚,只要置換機器前端的金屬模具片,就能做出不同的磚或瓦。王以瑾攝影)
(圖/沒有機械設備的年代,就要靠這些模具,以人力和牛力做磚。王以瑾攝影)
磚在此時雖已成形,但還是泥土的顏色,並需要2週的時間陰乾,最好還要曬曬太陽,曬過太陽的磚瓦才會紅得漂亮。
乘涼又曬過太陽的土磚,就可以準備進窯了。早期六甲地區蓋的都是饅頭窯,饅頭窯熄火後再度點燃,燃燒的時間只能1天1小時慢慢往上加,火燒旺了就不能熄火,工人24小時輪班;在窯廠工作,溫度高得不得了,有人來了2小時,休息時間一溜煙就不見了,但也有人在窯廠一待就是30、40年。現在在窯廠工作的都是60、70歲的老人家,年輕的沒有人要做這麼辛苦的工作了,老人家也是照幾十年下來的規矩,一樣是24小時的三班制。
饅頭窯啟用一次的製程要2個月,但只有這種慢火才能燒出又薄又漂亮的瓦片,是標準的慢工出細活,後來為了追求速度,許多窯廠都改用蛇窯,蛇窯只要3天就能燒好,但燒出來的瓦片較厚,少了那種纖細美感。
(圖/窯是以外型命名,長長的窯就被命名為蛇窯。王以瑾攝影)
(圖/現在這座蛇窯的作用是供人參觀。王以瑾攝影)
在早期房子都用磚頭為主建材,也是六甲磚最搶手的時候,等不及窯的溫度完全冷卻,工人就要耐著高溫進窯裡搬磚,眉毛被燒光光的人多的是。
六甲地區磚瓦業可以說是被賽洛瑪颱風吹垮的,民國66年的這場強颱讓紅磚屋嚴重受創,重建家園時許多人選擇了較堅固的鋼筋水泥屋,這個時間點之後,六甲磚瓦業從此一蹶不振。
這個地區僅剩2家仍在運作的窯廠,居廣陶是其中的一家,廠內有好幾座窯,燒柴火的蛇窯、燒瓦斯的蛇窯、電窯,但饅頭窯已拆了;不過現任場長陳世紘很有心,除了繼續生產高品質傳統磚瓦,提供廟宇等古蹟歷史建物修護使用外,還朝向戶外教學、開發紀念商品等發展。
(圖/養豬的屋子叫「豬寮」,讓磚瓦陰涼的屋子就叫「瓦寮」了。王以瑾攝影)
居廣陶是座從清朝就開始運作的百年老窯,後來陳家從日本人的手中買下,場內保留著從完全人力時代到機械時代製作磚瓦的模具與機器,難得一見,陳世紘還將原本讓磚瓦在入窯前陰乾的「瓦寮」改為展示區,展示各種地磚、牆磚、屋瓦等,配合解說人員,介紹傳統建築的磚瓦使用,非常有心。
居廣陶只在週末假日開放,平日需預約,1小時導覽加DIY體驗,每人150元,但導覽只接受20人以上團體,需事先預約。
居廣陶
台南縣六甲鄉中華路218巷2號
06-698299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