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座標 東經120°44'33 北緯23°34'29(僅供參考)

台灣也有產黑糖,而且還是不灑農藥的甘蔗、純手工製作的,只是不像日本人那麼會包裝,不然哪有沖繩黑糖的立足之地?(圖/王以瑾攝影)

原文刊登NOWnews旅遊村>>http://www.nownews.com/2009/04/07/153-2433267.htm

記者王以瑾/嘉義報導.攝影



沖繩黑糖紅透半邊天,養生功效說一堆,但黑糖是什麼?是煮得比較久變焦的糖嗎?台灣沒有黑糖嗎?我們一定要用外國貨嗎?其實黑糖就是蔗糖,來源和我們一般食用的白糖一樣,都是來自蔗汁,台灣曾是糖業王國,當然毫無疑問可生產黑糖,只是我們不像日本人那麼會包裝,搞得黑糖好像是沖繩的專利。撇開技術不談,製糖過程其實非常簡單,古早時代嘉義豐山地區幾乎家家戶戶的糖都是自家種植、自家提煉。



黑糖會成為養生聖品,主要是因為研究報告指出,甘蔗中含有許多人體需要的必須氨基酸,以及核黃素、胡蘿蔔素和微量元素錳、鋅、鉻等,具有抗氧化及修護作用,而其中的「糖蜜」更具解毒功效,能排除過量黑色素,無論是養生或是美容都極有助益。



同樣以甘蔗汁為原料,黑糖之所以優於白糖,主要是因為黑糖未經精製,保留了更多營養成份。



說了半天黑糖的好處,但台灣有得買嗎?答案是有的,其實黑糖就是紅糖,也有標示為蔗香黑糖之類的,可惜的是,台灣產的黑糖(或紅糖)並沒有像沖繩黑糖那樣包裝得很精美,甚至與多樣零食結合,隨時可激起購買慾。





(圖/製糖的過程說起來很簡單,但缺乏經驗會將糖炒焦,但另一方面若是不夠乾,糖很快就會發霉,不易保存。王以瑾攝影)



日據時代,鹽、糖都為政府專賣,一般老百姓若是種植白甘蔗或製糖會受到很重的處份,這個制度之下,照理說,民間應該不會也不敢製糖,但豐山地區卻家家戶戶種著白甘蔗、公開製糖,怎麼這麼大膽挑戰執法者?主要是山區居民要特地到平地買糖實在太不方便,另一方面也因為交通不便路途遙遠,天高皇帝遠,執法者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豐山就這麼維持了百年製糖的傳統。



以前是生活必須,但現在豐山製糖則演變成觀光特色,從石鼓盤觀光大橋進入豐山地區,沿路有10多家製糖攬客的商家,也都還維持著簡樸的樣貌,簡單的遮雨棚下,有些甚至連瓦斯爐都不用,仍維持著柴火、磚砌的爐灶,在大鐵鍋旁揮汗鏟著糖漿,時間在這裡起碼倒退了30年。





(圖/製糖的第一步就是壓甘蔗汁。王以瑾攝影)





(圖/利用大火讓水份揮發只留下糖份,而8、9成的水份都揮發之後,糖漿變得極為濃稠,這也是製糖最重要的階段。王以瑾攝影)





(圖/將高糖度的糖漿倒出。王以瑾攝影)





(圖/糖漿冷卻之後就可做成塊狀或是粉狀的黑糖。王以瑾攝影)



製糖的過程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將白甘蔗榨汁、過濾、過濾再過濾,經5次過濾與靜置以濾掉雜質,最後再入鐵鍋熬煮,煮到去除掉90%的水份後就可以熄火倒到桌面上壓成粉狀或塊狀。



炒糖的最後階段最需要經驗與技巧,沒有悉心顧好火候或是炒過頭,糖漿會焦掉,但若是水份留太多,糖又很快就會發霉,不易保存;一般這種遵古法炒製的黑糖不加任何化學保存劑就能放兩年。



從榨汁到製糖完成,全程大約3.5小時,若是將燒柴火的爐灶改為瓦斯爐加上電風扇降溫,則可以省下1小時;而70公斤的甘蔗,大約能榨出43公斤的甘蔗汁,製成糖之後只剩10公斤。



配合甘蔗採收,豐山地區現場製糖的時間約為11月至3月,但有些店家會做到5月,製糖的過程相當有趣,這裡的甘蔗也不灑農藥、不施肥,是相當自然的農產品,可惜不懂得包裝,產品並不多,主要銷售商品是糖塊,還有一種黑糖膏,這種糖蜜特別高的產品是用倒下來的甘蔗製作,不好好站立的甘蔗反而成份比較好,真是奇妙!蔗香黑糖一包480公克約150元,有些店家也有做宅配,可聯絡石鼓盤山莊(05)2661252、0937619611許銘委。

 


 

記者王以瑾/嘉義報導.攝影



四週高山環抱,地平似盤,間或有巨石,從高處鳥瞰,就如仙人的棋盤,於是有了「石鼓盤」的地名,但又是石又是盤,居民一直覺得這個地名綁手綁腳的,導致地方無法發展,於是決定改名為「豐山」,誰知道豐山字義好讀音卻不好,不時交通中斷被「封山」;現在石鼓盤觀光大橋通車了,居民皆盼能改變風水命運,變成真正的「豐山」。



嘉義阿里山鄉豐山村,位於雲林縣與嘉義縣交界,由阿里山公路(18號)上的石桌接169縣道,過奮起湖、太和、來吉,接上149甲縣道,進入豐山村之前迎接我們的就是石鼓盤觀光大橋。



每逢颱風及豪雨,橋斷路毀的名單中常見豐山村,而石鼓盤觀光大橋就是為了解決「豐山」的「封山」之苦而興建。這座造價1億7千600萬元的大橋,於2008年3月14日正式通車,其外型如同一個提籃,相當美觀,工程單位也沒忘了為這座橋裝上美化燈光,夜晚在漆黑的山谷中是視覺的焦點。其橋長140公尺,中間不落墩,橋上還分隔有人行步道,為嘉義縣最長跨距的橋樑。



石鼓盤得名於地平似盤以及眾多巨石,但平坦的谷地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巨石,有些甚至還高達3、4層樓,這些巨大的石頭到底從何而來?當地耆老表示,早年祖先決定在此地開墾時也曾納悶巨石的由來,後來才知道是數百年前土石流的遺跡。



土石流這個讓人驚懼的名詞,一直與山區居民相伴相生,提醒人類對山林土地開發應該要以慎重的態度面對;石鼓盤觀光大橋旁有一個土石流紀念公園,是賀伯颱風帶來的禮物,這個事發現場現在看起來很平靜,無法想像大雨沖刷下來的土石竟會使河道擴張到這裡,人類的力量其實很渺小,不要再說什麼人定勝天之類的荒謬言論,敬天、畏天,學習好好愛護生活的這塊土地才是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以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