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座標 東經121°48'48 北緯24°36'45(僅供參考)**即武荖坑風景區
2009綠色博覽會的主題是「牛」,在會場內可以看見各式各樣的牛。(圖/王以瑾攝影)
記者王以瑾/宜蘭報導.攝影
水牛是牛,鐵牛也是牛,那蝸牛呢?牛頓呢?在宜蘭綠色博覽會裡,只要名字有牛的,不管你長得像不像牛,都可以算是牛!以「牛」為主題,從農業介紹到自然,還有科學遊戲,大小朋友都可以在此獲取知識得到趣味。
2009綠色博覽會活動已開鑼,將持續舉辦至5月10日,規劃有「五館一區」,即FUN牛館、鐵牛館、蝸牛館、牛頓館、童話牧場及休閒農業區,而整體設計主軸則為珍惜地球資源、回味農業社會景觀。
入口的大鑽石,是設計師提醒地球為人類最珍貴的寶物,每個人都要愛護並珍惜它,而鑽石之下,則以花草、水塘佈置出讓人懷念的農村景觀,白鷺鷥或成群翱翔於天際,或低頭在水塘覓食,草叢裡還有一隻隻慵懶的水牛,這幅景象讓人憶起鄉下的外婆家,但這些只是藝術創作,鳥的姿勢再真,也是鐵焊成的,牛也是汽油桶與水桶的組成──逐漸消逝的農村純樸美景,只留在追憶裡,讓人有些傷感。
(圖/白鷺鷥是鄉村景色的重要元素。王以瑾攝影)
(圖/地球是一顆珍貴的鑽石,而鑽石前方,則是一把打開心房的鑰匙,賞景步道由左側的錀匙孔進入,直通心房大門。王以瑾攝影)
「FUN牛館」與「鐵牛館」,各自代表農村的不同時代;FUN牛館介紹的是真正的牛,黃牛、水牛、乳牛。人人都知道牛有4個胃,但這4個胃是怎麼分工?就沒有幾個人說得清楚了;牛的4個胃各有名稱,即瘤胃、蜂巢胃、重瓣胃、真胃,雖然名為「真胃」,但工作最多的卻是第一個瘤胃,80%的消化都在這裡完成,即使送到蜂巢胃、重瓣胃,還是有可能被退貨,又要瘤胃重做。4個胃的名稱也許不好記,但蜂巢胃這個名字肯定忘不了,因為這就是我們平時吃的牛肚。除了牛的身體構造外,也介紹餐桌上牛肉的部位;想和牛親近親近,也可餵牛喝ㄋㄟ ㄋㄟ或吃牧草。
牛曾經是農夫最重要的工作夥伴,之後由機器取代,鐵牛與真牛誰比較會犁田?他們難得在這次的綠色博覽會裡較勁。
(圖/全省第一台鐵牛,被暱稱為「鐵牛阿祖」,也趕來參與這場盛會。王以瑾攝影)
(圖/牛曾是農夫工作的好夥伴。王以瑾攝影)
(圖/餵ㄋㄟㄋㄟ體驗。王以瑾攝影)
「鐵牛館」展示的是機械農具,從被稱為「鐵牛阿祖」,民國55年德國送的全台第一架鐵牛曳引機,到價格270萬,密封駕駛座裡還有冷氣吹的「鐵牛阿勇」,代表的是不同時代的機具演進。
「蝸牛館」則收集有200多種活體及標本,以及生活在海底的無殼蝸牛──海蛞蝓。課本上念過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以及折射光原理、摩擦力原理與地心引力,都在「牛頓館」裡以互動遊戲實現。
(圖/牛頓館外觀是仿照哈利波特的預言家日報打造。王以瑾攝影)
(圖/休閒農業區裡,花了3個月時間才培養完成的南瓜隧道。王以瑾攝影)
(圖/有大姐姐說故事、還可以玩遊戲的童話牧場,是小朋友的最愛。王以瑾攝影)
(圖/互動式的說故事遊戲。王以瑾攝影)
「童話牧場」則是小朋友最愛的地方,除了可以在這裡聽故事之外,還可以自己「蓋」牧場,以牛、雞、羊、農舍等印章「蓋」好自己的牧場之後,還要上台說說關於自己牧場的故事。
至於「休閒農業區」則是宜蘭縣境內7個休閒農業區塊,每週有不同的DIY活動。
綠色博覽會依例在蘇澳鎮武荖坑風景區舉辦,票價比以往便宜一半,原本假日300元的全票今年只要150元,平日100元,另有兒童票、博愛票、縣民票、戶外教學等優惠,綠色博覽會相關訊息在:http://igreen.hotweb.com.tw/ 。宜蘭旅遊、住宿、美食資訊在:http://house.hotweb.com.tw/ 。
記者王以瑾/宜蘭報導.攝影
海關的米格魯嗅著一箱又一箱的行李,努力地查緝農產品走私,就是要杜絕外來的種子、昆蟲危害台灣島內植物的生存、甚至帶來生態危機,不過,有一個漏洞是我們根本無法防範的,那就是風媒,有些生物可以乘著風來到台灣,蝸牛就是其中之一;能御風而行的蝸牛比米粒還小,它叫做罌粟蝸牛。
蝸牛泛指軟體動物門腹足綱之中陸生的種類;蝸牛好像很常見,而且看來看去好像只有兩種,一種很巨大,一種小小的,常藏在菜裡,但事實上台灣的蝸牛種類很多,數字讓人驚訝──多達308種。
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到的兩種蝸牛,大的為非洲大蝸牛,原產於馬達加斯加島,在物資缺乏的年代,為了補充國民的蛋白質,政府特地進口大宗繁殖。而有時會在青菜發現,殼圓圓小小的小蝸牛,則為「扁蝸牛」。
台灣還有一種常見的原生種蝸牛,名為「斯文豪大蝸牛」,它生活在闊葉林中,喜歡登山走步道的人,應該比較有機會見到。
(圖/生活在海裡的無殻蝸牛海蛞蝓。王以瑾攝影)
(圖/非洲大蝸牛是台灣最常見的蝸牛之一。王以瑾攝影)
(圖/闊葉林中常見的斯文豪大蝸牛。王以瑾攝影)
最有本事的入侵者就是罌粟蝸牛,連牠們闖到家裡來了我們還是一點感覺都沒有;罌粟蝸牛是因為牠小如罌粟子而得名,牠們的殼是長型的(長紡錘型),和我們一般認知的蝸牛樣子不同,比較像螺之類的,因為體型很小,比米還小,因此牠們可以乘風而行,就像沙塵暴可以從其他陸地跨海來台一樣,罌粟蝸牛也可以乘風度海,靜悄悄地就從海外,比如說日本,來到了台灣。
目前台灣有4種罌粟蝸牛,其中身型最小的品種僅有1.37釐米,罌粟蝸牛的分佈從低海拔到高海拔皆有,據說非常常見,但可能太小太容易被忽略,一般人都不知道台灣有如此微小的蝸牛。
(圖/放大鏡下才稍微看得清楚的罌粟蝸牛。王以瑾攝影)
(圖/綠色博覽會的蝸牛展館。王以瑾攝影)
以牛為主題的2009綠色博覽會,特別開闢了「蝸牛館」,內有200種活體及標本蝸牛,除了蝸牛還包含生活在海裡的無殻蝸牛海蛞蝓。綠色博覽會相關訊息在:http://igreen.hotweb.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