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花」!你一定會說我打錯字了,它的外型明明像「果」!因為花和果的外型都一樣,植物學家給了一個「隱花果」的名詞,這是桑科榕屬植物的特徵,象耳榕就是其中一個家族成員。(圖/王以瑾攝影)



2008/04/03 11:44

記者王以瑾/台北報導.攝影



「無花果」是專有名詞,但也可以廣泛形容桑科榕屬的植物,不過,再深究下去,卻又會發現「無花果」是個背離事實的名詞,無花果其實是有花的,只是它開花的過程像果,才會有無花的誤會。這棵無花果「象耳榕」很可憐,它孤零零地站在建國高架道旁,因為台北市種的不多,連負責照顧的公園處都忘了它的存在。



位於建國北路高架道路、民生東路二段的這棵象耳榕(Ficus auriculata Lour.),此時正是開花結果的時候,隱花果又圓又大,爬滿樹幹、樹枝,相當引人注意;最近新栽的行道樹都以原生樹種為主,再以建國高架道路建築及綠化時間推測,這棵象耳榕應該有20、30年了。

 

原文刊登NOWnews今日新聞>>http://www.nownews.com/2008/04/03/11426-2255165.htm 





因為種植的時間久遠,市府都已改朝換代好幾次了,再加上數量少──只有形單影隻的一棵,連負責照顧它的公園處在建檔時都把它遺忘了;在台北市提起象耳榕,公園處只想到青年公園內的樹群,壓根沒人記得車水馬龍的台北街頭隱藏著一棵孤零零活著的象耳榕;雖然形單影隻,但後來特別去現場勘查的公園處園藝工程隊副隊長高民典直稱讚它長得很漂亮、樹型很好,直接將花開在枝幹上的樹木原本就特別,再加上它花果不分的特性,正好做為市民認識樹木的活教材。





(圖/象耳榕的隱花果爬滿樹。王以瑾攝影)



「象耳榕」的命名是因為葉片,像不像象耳?大概有個三分樣吧!象耳榕的葉片最長可以有55公分,最寬也可達27公分,相當巨大,但這棵長在市區的象耳榕也許是因為有點年紀了,也或者是生長條件較差,葉片並不大。





(圖/這葉片像象耳嗎?王以瑾攝影)



象耳榕為桑科榕屬,花果難分的「隱花果」是其特徵,包含無花果,以及我們熟悉的愛玉,還有常見的正榕、雀榕、島榕等等,都是桑科榕屬的植物。



以無花果為「無花果」命名是不恰當的,無花果就像所有桑科榕屬植物一樣,不是沒有花,而是躲起來開花,我們看到那一個個掛在樹上像果實的東西,它可能是「花」也可能是「果」,花被包在像果實外型的花軸裡,從開花到結果,外表看起來都一樣,但內部卻已產生巨大的變化。





(圖/正牌的「無花果」,葉片是很好的辨認特徵。王以瑾攝影)



「隱花果」的生育過程是一場非常奧妙精彩的設計,這個像果的花表面上看來是密合的,但剖開來以放大鏡觀察卻會發現,它留有一條曲折的路徑給榕小蜂鑽進去授粉,而且最不可思議的是,每一種隱花果都有特定的授粉榕小蜂,也只有牠能辨認路徑,其他的榕小蜂是找不到進入的密道。



「無花果」這麼好吃,而「象耳榕」的隱花果體積這麼大,直徑可達5公分,如果味道也很好,那不是太妙了嗎?但世界上完美的事實在不多;象耳榕的隱花果雖然巨大,內部開花、結果的部份卻未佔多大面積,也就是說可以食用的部分不多,也沒聽過有人說好吃的。



事實上,若要嘗試桑科榕屬各種「隱花果」的滋味是要有點功力,首先,就是先要判定是雌花還是雄花,有些種類的隱花果是雌雄異株,比如說像愛玉,如果看中的是雄株,根本不可能等到有果實可以吃;其次,就算確定為雌果,或是雌雄同體,還要確認果實的成熟度,開花、結果外型都一樣的隱花果,怎麼辨別它成熟了沒?



依循大自然的傳宗接代常理,有一個比較簡單的分辨方法:為了吸引動物食用,通常果實在成熟時會變色,也會變得比較軟,這可以做為判定隱花果是否為雌果、成熟了沒有的方法,但這方法也不是百分百行得通,有些就是無法由外型判別。





(圖/孤零零守候街頭的象耳榕,你曾經留意過它的存在嗎?王以瑾攝影)



最後,最重要的,還要有點膽量,因為就算確定了隱花果可食、也到了成熟期,還有一個讓人頭皮發麻的狀況──切開來一看,裡面爬滿小蟲,這樣應該會影響想吃的慾望吧?



只要克服以上三項困難阻礙就可以嚐遍各種隱花果滋味;不過,根據經驗法則,絕大部份野生果實的味道都是令人失望的,再甜、再多汁,也不可能和家中的水果媲美,不然就不需農業改良研究了。



*更多旅遊資訊與圖片,請看NOWnews旅遊村:http://travel.ettoday.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以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