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PS座標 東經120°18'26.5 北緯23°2'17.1(僅供參考)

(圖/新化街役場在古典主義的架構下,裝飾強調簡潔線條,偏向「藝術裝飾式樣」。王以瑾攝影)

原文「拖」離政治化 新化街役場 鎮公所變成餐廳刊登>>http://www.ettoday.com/2007/09/10/11426-2155339.htm

2007/09/10 11:50

記者王以瑾/台南報導.攝影



新化「街役場」,一個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名字,明明是棟建築物為什麼會有個「場」字?這個名詞保留自日據時代,也是公家機關的名稱,差不多是區公所的等級;「街役場」後來成了「鎮公所」,公所搬走了之後,現委託民間經營餐廳。這棟典雅中流露端正莊嚴氣氛的建築差點被拆除,要不是新化鎮民用心用力,四處陳情奔走還發動居民一起來拉繩索,將老建築以人力拖離原址,優雅建築應早隨時間的恆河流去,成為歷史中的註腳。




千人移厝是民國89年的事;街役場原址在都市計劃中應作為停車場使用,但鎮民捨不得這麼美且有價值的建築被拆除,於是發起搶救運動,保留老建築的聲音得到了共鳴,但停車場還是非蓋不可,折衷的方法就是將建築物移開,等到地下停車場工程結束再移回來;91年,新化舉辦了第二次千人移厝活動,這樣一來一往,街役場移動了620公尺。









(圖/以前的鎮公所,現在搖身一變成為具有浪漫懷舊氣氛的現代餐廳。王以瑾攝影)



街役場是1934年所建,當時的街長梁道捐地,規劃設計的則是留學歐洲的日籍建築系學生;1910年起,日本統治者在台灣實行「市街改正計劃」,許多都市最熱鬧的街道都因此換上了嶄新的面貌,西方建築語彙成了裝飾台灣建築的新元素,新化街役場也趕上了這股流行風潮。



比起一般民宅,街役場設計者更有空間、更多資源揮灑創意,他們以文藝復興時期晚期的歌劇院為藍圖,擎畫出新行政空間,突破公共建築的方正思考,弧狀簷廊,勾勒出優美的詩意線條,大門的圓栱柱則帶來威嚴的安定感,外觀使用與台灣大學校舍相同的窯燒十三溝面磚、白色洗石子並選用草綠色漆粉刷,綠褐色,為整棟建築定調為穩重。





(圖/水灣餐廳提供的餐飲相當重視盤飾。王以瑾攝影)



原本嚴肅的地方行政中心,古蹟活化利用後,建築物前擺出了幾朵大型遮陽傘,「街役場」角色已完全轉變,成為休閒餐廳,由連鎖餐廳水灣經營。



新化郡的「市街改正」是在1921年開始實施,實施地點就是「街役場」所在的中正路,新化中正路比較特別的是兩側的48戶房舍施作時間不相同:一側為1921所建,另一側則為1937年。





(圖/新化老街的立面裝飾不遜於知名老街。本報資料照片。王以瑾攝影)



台灣由北到南有許多模樣相似的老街,最知名的像三峽、大溪,許多小地方也有這樣的老街,名氣不大,但一樣精彩,新化老街就是其中之一。



日本殖民政府選定實施「市街改正」的地點都是當時最繁華的主要街道,這些街道多為水運或陸運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貿易最盛行之處,殖民政府要求道路依規定拓寬成統一寬度,迫使商家重建屋舍;當時能在主要街道上做生意,自然都是民間社會中較富裕者,經濟不成問題,於是不少人趁著道路拓寬紛起洋樓或弄個花俏的立面。





(圖/可愛的店招。本報資料照片。王以瑾攝影)



全台執行「市街改正」計劃時,正逢西方「歷史主義」流行,15世紀的文藝復興、17世紀的巴洛克式樣等建築語彙被大量應用在新建築物的裝飾上,留學歐洲的日本建築師也將這股流行風潮帶進台灣,「市街改正」的建築物出現了許多巴洛克、哥德、希臘、羅馬的繁複裝飾,但台灣匠師則在很洋化的立柱上刻上中國式的對聯,或是在動章中加入了漢字的姓氏、行號;日本建築師規劃,加入台灣匠師的心思創作,像這樣的街屋,就是傳統建築研究學者傅朝卿說的「台灣的街屋」,不屬於「巴洛克式」也不屬於「文藝復興式」,只有在台灣才看得到。



日據時代的建築,除了可看到西方流行的建築語彙,也有政經局勢的影響,像新化老街前先建的一側(永達醫院一側),女兒牆或是牆面都有較多的巴洛克式、希臘、羅馬等建築語彙精彩裝飾,但晚建10多年的另一側,受到1925年巴黎博覽會影響開始流行「藝術裝飾式樣」,幾何圖形取代了花草、人物等具像裝飾,立面顯得簡潔許多,也開始有了陽台。



「市街改正」起始於日本人認為台灣傳統街道不整齊又不衛生,於是有了這項讓店面退縮,拓寬並拉直街道的計劃,在強勢作為之下,台灣許多街道擺脫傳統,有了全新的面貌。



日本的改正計劃不只是熱鬧的老街,還有更大規模的「市區改正」,而這波改正計劃中,也拆掉了清朝以來民間習慣的傳統街貌,打破原本以城垣為聚落的生活中心,引入西方的圓環、公園,而現在仍保留的公共建築中,則從模仿西方古典建築,誇張繁複的立面裝飾到捨棄裝飾強調簡潔的現代主義,直到1937年之後,二次世界大戰影響開始出現,水平線條、矩窗、混凝土裸露,反映的是物資缺乏,工程只求快速完成,再也不講什麼裝飾了。 



建築是歷史留給人們的紀念,卻也可能是統治者眼中可恨的舊時代印記,它代表了某一時間點的審美感,也可以或多或少讀出那個時代的生活,如果我們能選擇,要保留的是清朝時代的城廓還是日據時代的西風建築?日本統治者沒徵詢意見,就擅自改變了城鎮的面貌,而我們呢?是要努力歌頌日據時代的美好,還是要遺憾沒能留下的精緻中國式城樓?這個時代的人們,仍要大步向前邁向未來,保留舊建築,只是因為我們讚嘆當時的工藝之美,而不是想回到過去的生活,喜歡老建築,並不需要戴著有色眼鏡!





新化街役場(水灣餐廳)

台南縣新化鎮中正路500號

06-5907799



*更多旅遊資訊,請看ETtoday旅遊村:http://travel.ettoday.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以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