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PS座標 東經121°31'26 北緯24°30'37(參考PAPAGO)

見晴步道是沿舊蹦蹦車鐵道闢建,沿線可見懸空山谷、挺立半世紀的殘存軌道。(圖/王以瑾攝影)

原文刊登NOWnews旅遊村>>http://www.nownews.com/2009/11/10/153-2530970.htm

記者王以瑾/宜蘭報導.攝影

走入見晴步道,就像走入老照片中,一支支原木橫的、直的交錯著,永遠直著身體等著支持運材車跨過山谷呼呼地向前行,這樣的守候也有半個世紀了吧?只是隨著時間流逝,照片裡的影像愈來愈模糊,枕木、支架的青苔則愈積愈厚,林場不再人聲鼎沸,空盪盪的山林再也聽不到獨特的「蹦蹦」聲響;停止伐木是正確的政策,但懷舊,總讓人有淡淡的哀傷。

蹦蹦車現在是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的特色,這個帶點童稚的暱稱,指的是「軌道運材車」,因為運材車的軌道不像一般鐵路舖設得那麼平整,而在行駛時木材與木車廂相互碰撞,製造出規律的「蹦蹦」聲響,因此得名。

開採林業資源,太平山產量曾是全台第一,其技術設備也是領先全台,在高度落差較大的地方,是以索道運材,不需修築軌道,這樣可大量縮短工期、節省工程費用,就以索道、蹦蹦車交互使用,一段接一段,將山上砍下的一根根原木運到土場,而土場之後,運材的工作就交由「五分仔車」進行。

關於土場行駛到羅東竹林的「五分仔車」,可以參考此篇報導>>→停駛30年 你還記得太平山森林鐵路嗎?


(圖/太平山森林遊樂區裡伐木器具展示,其中包含蹦蹦車。王以瑾攝影)


(圖/太平山原有多段蹦蹦車,還在行駛的就只剩太平山莊到茂興一段。王以瑾攝影)

土場一直通往羅東的太平山森林鐵路後來也肩負客運功能,但土場以上,因為是索道與蹦蹦車接力上山,索道無法載客,這也是為什麼太平山鐵路不能像阿里山一樣,全線發展為觀光鐵道。

太平山的觀光蹦蹦車,使用的是太平山莊到茂興的一段,這也是目前唯一還能行駛的蹦蹦車,但其實林場裡不只這一段蹦蹦車;見晴是另一段,原本有5公里多,幾年前林務局修復了其中2公里做為步道,不過,日前的芭瑪颱風導致有一段100、200公尺的路基淘空,坍方不斷,現在步道只剩一半,停在1.1公里就無法前進了。


(圖/見晴步道步程標示牌也有配合鐵道氣氛。王以瑾攝影)


(圖/鐵道、林蔭,見晴步道平坦好走。王以瑾攝影)

雖然很短,但見晴可以說是太平山最有感覺的步道;這條步道一路都沿著半個世紀前建築的蹦蹦車軌道前進,只是鐵道早已生繡或佈滿青苔,枕木七零八落,甚至有樹木灌叢在上面生根發芽,當跨橋整個腐蝕傾毀,則僅剩兩根鐵軌吊掛在山谷,景象相當淒涼。

老照片裡,運材車生龍活虎地通過以原木支持的跨橋,現在的建材不是鋼筋就是水泥,怎麼可能親眼看到這麼古老且保存完整的古老工程?但見晴步道卻悉心保留了這個部份,走到這裡,就像闖入另一個時空,簡直要大呼不可思議了;站在這段老跨橋旁,想像運材車由上方通過的情景,那一定是相當震撼的經驗吧!


(圖/難得保存完整的原木跨橋,以為只存在老照片中,沒想到可以親眼見到。王以瑾攝影)


(圖/如果站在跨橋下看蹦蹦車經過,必定相當震撼。王以瑾攝影)

因為是沿著蹦蹦車軌道整理出來,見晴步道非常平坦,幾乎沒有上下坡,如果是抵達太平山的第一天,要讓身體先適應在中海拔地區活動,這裡相當合適,就算是離開太平山之前,2、3天下來已經走了不知多少上下坡,這裡也不會讓你有走不動的困擾,總之,見晴是一條很有感覺、沒有負擔的推薦步道,唯一的遺憾就是有一半損毀,後半段修復遙遙無期。以目前可通行的距離,1.1公里,不到1小時就能往返。


(圖/正在開花的肺形草,為探訪老鐵道增加驚喜。王以瑾攝影)


(圖/台灣3種原生鳳仙花之一的,紫花鳳仙花,在見晴步道有相當大的族群。王以瑾攝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王以瑾 的頭像
    王以瑾

    王以瑾.旅行.台灣

    王以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