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座標 東經120°40'27.4 北緯23°28'40.2(僅供參考)
光華村土地公廟不到一個人高,但建廟恪遵形制,廟門前地磚舖有給神明走的「御路」,御路旁是「田」與「人」,還有一方一圓,兩個石桌的「天圓」「地方」。(圖/王以瑾攝影)
原文刊登NOWnews旅遊村>>http://www.nownews.com/2009/10/19/743-2521329.htm
記者王以瑾/阿里山報導.攝影
不要看光華村的這座土地公廟不到一個人高,它可是以大廟為格局,廟前的地磚舖設還有吉祥涵義,而全廟以石刻打造,廟柱的柱珠,或是廟頂仿瓦片的雕刻,都沒有一點馬虎。這是光華村的「三古」之一,除了這座百年古廟,還有古厝和古樹。
仔細看看光華村土地公廟前的石板,廟門正前方規律的長方型,一整條連接到馬路邊,這是所謂的「御路」,專門給神走的,而御路兩側看起來好像有點奇妙規則在裡面,經由內行人指點,才知道組合起來是許多的「田」字與「人」字,代表的是「田園萬甲」及「人丁旺盛」,都是吉祥意思。
如果御路、田字、人字地磚出現在大廟,比如說媽祖廟之類就不太稀奇,但按這些規矩舖的,竟然是一座不到一個人高的土地公廟,那就顯得格外隆重了。
小小的土地公廟,其實建廟恪遵形制,除了地磚之外,廟前還有兩張石桌,一方一圓,代表的是天圓地方;還有廟後方的圍牆呈現半圓型,土地公就像坐在一張太師椅上,這是客家人對祖先神明的規矩。
光華村人說,這座土地公廟已有百年歷史,現存廟貌為民國53年翻修,為數塊石板堆疊而成,並刻出屋瓦、廟柱、柱珠等裝飾;百年前的先民拜的是一塊「福德正神」的石碑,現在也沒改變,沒有刻神像,沒有土地婆,拜的還是那塊石碑。
(圖/光華村的土地公廟完全石刻,古樸有韻味。王以瑾攝影)
(圖/石板屋頂還特別刻出屋瓦堆疊的感覺,也沒忘了刻出燕尾,以及寶塔的裝飾。王以瑾攝影)
光華村300、400年前就有漢人來開墾,是開發很早的村落,村裡的「三古」是特色,除了土地公廟之外,還有百年古厝、老樹。
200年的老樹有兩棵,一為苦楝,一為茄苳;苦楝因樹名有個「苦」字,沒有人喜歡它長在家裡,常被砍伐,因此不容易見到老苦楝樹,不過,活久了反而成了稀世珍寶,10幾20年前做「富麗農村」計畫時一堵圍牆差點害了它的性命,幸好救得早,現在全村人努力守護著它的生命,都拿它當寶。
(圖/百年苦楝是光華村的寶貝。王以瑾攝影)
*哪裡好玩?旅遊搜尋引擎NOWnews旅遊村:www.nownews.com/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