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中的兩名女性穿著裙子在做工,上半身打扮得像工人,下半身卻像要去約會,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拍照才這樣打扮?(圖/王以瑾翻攝)
原文刊登NOWnews旅遊村>>http://www.nownews.com/2009/10/13/153-2518640.htm
記者王以瑾/阿里山報導.攝影
老照片中的年輕女生,穿著裙子、長筒襪在搬石頭,光華村的人說,「建這條路時,我們全村動員,不分男女,不分大人小孩,全都來賺工資──麵粉」。這條大華公路,現在編號159甲,和阿里山公路(台18線)平行上阿里山,兩條公路在石桌相連,當地人都親熱地管它叫「麵粉公路」。
「麵粉公路」是聯合國脫離飢餓計劃的案例,由沿線村莊的人分配責任範圍開路,完工之後還必須各自負責道路養護,用現在的流行詞彙來說就是「以工代賑」,把大家叫來工作,以勞力換取溫飽,只是換的不是金錢,而是一袋袋的麵粉。
頂笨仔文化協會理事長劉嘉南在孩童時代也投入這項工程,其實,他週遭和他差不多年紀的家人、朋友都有在此貢獻勞力的經驗;劉嘉南說,這段麵粉公路建於民國54年,花了3年時間從大湖開到石桌,21.6公里,沒有任何機械協助,無論是鑿山洞、挖石壁,全都靠炸藥和人力,一鏟一鏟慢慢前進。
(圖/開大華公路時,未借助大型機械,無論是鑿山洞、挖石壁,全都靠炸藥和人力;可惜現在山洞都已舖上水泥,看不出當年「手做」痕跡。王以瑾翻攝)
(圖/山洞或山壁,都是這樣一斧一鏟敲敲打打出來的。王以瑾翻攝)
勞力換得的麵粉,讓肚子飽飽,明天又有工作的力量,而麵粉用光之後,麵粉袋又是最好的男生褲子材料,純棉的穿起來可舒服的,只是全村小孩的白色褲子上都有個大大的「中美合作」,但最讓人尷尬的是,褲頭的綁繩老是會滑掉,運動會就有人賽跑到一半褲子滑下來……不知道這種倒楣鬼第二天還敢不敢去學校上課?
現在編號159甲縣道的大華公路,為日據時代規劃,但並未全線完成,才有聯合國這項脫離飢餓計劃施展的機會;這條公路原本應是上阿里山的主要道路,但後來被有力人士改道,在民國71年新闢台18線取代了大華公路的運輸地位。
劉嘉南的父執輩劉寧議在開麵粉公路時為村長,劉家因此留下了一幀幀珍貴的相片,以及之後報導這條公路開路過程的聯合國刊物。沒有任何機械工具協助的開路過程應該是相當艱辛,不過,黑白相片中卻讀不出汗水滋味,好像大家都愉快極了,尤其穿著裙子、長筒襪,更不該屬於這個場合,難道那個時代女性無論做什麼,包含做苦工,都要穿裙子嗎?
也或許,拍照在開路當時的40多年前是件大事,也許等同於要去參加喜宴般隆重,特別打扮了一下,或是臉上充滿喜孜孜的表情,應該都很符合被拍照的心情。而老照片也驗證了,所謂的流行就是把舊東西拿來加點新花樣而已,像裙子加長襪,不就是現在的流行嗎?現在看起來還是很時髦呢!
(圖/這是在做工還是刻意擺個帥姿勢照相?王以瑾翻攝)
(圖/看起來很危險,好像連站的地方都沒有,但還是要來拍個留念照。王以瑾翻攝)
(圖/又發現穿裙子工作的女性,但還是只有背影。王以瑾翻攝)
照片為我們留住了某一時刻的永恆,而我們永遠不知道,同在一張照片裡留影的人,和我們未來的緣份是如何。說完大華公路的故事,劉嘉南另外拿出了一張20多年前的「老」照片,但已經進入了彩色時代,照片看起來沒有那種老滋味了。當時的劉嘉南是光華村村長,而現任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曾漢洲,則任職嘉義縣政府建設局土木課,縣府官員來光華村視察,留下這張紀念照,曾漢洲今年才從西拉雅風管處調任過來,繞了一大圈又回到嘉義,和過去認識的朋友重逢,一起在不同崗位努力拚觀光。
(圖/20多年前的老照片中,劉嘉南時任村長,而現任的阿管處處長曾漢洲則任職嘉義縣政府。王以瑾翻攝)
(圖/左為劉嘉南理事長,右為曾漢洲處長,歷經20年,老友重逢。王以瑾攝影)
*哪裡好玩?旅遊搜尋引擎NOWnews旅遊村:www.nownews.com/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