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蘭嶼黑妞」是個彪形大漢,不知道有沒有讓很多人失望?我們正坐在前廳裡聽解說,他手指的地方,像窗的門,就是我們等會兒要進入前室的入口。(圖/王以瑾攝影)

原文刊登NOWnews旅遊村>>http://www.nownews.com/2008/08/19/11490-2322248.htm

記者王以瑾/蘭嶼報導.攝影 (2008/08/19 09:38)



隨著主人在屋裡爬著,有點艱難地鑽過大小只能算是「窗」的小門,想到蘭嶼人說,老人家扶著石頭低頭一步一步走回家時,也同時表達對屋子為一家人遮風擋雨的感謝,低頭讓人謙卑,有機會在這屋子裡鑽來爬去,其實我也覺得很感動與感謝,感謝「蘭嶼黑妞」開放自己的家,讓我們有機會認識一個與我們完全不同族群的文化,尤其,這個族群曾被我們傷害,對遊客多所排斥。



擁有36間傳統屋舍的野銀部落,是目前蘭嶼保留最多半穴屋的村落,其中多半還有人生活,屋子在山坡上分層排列著,我們參觀的民居就在中層,上層一對老夫婦坐在涼亭裡納涼,我們好奇地鑽來鑽去的模樣他們也好奇地盯著看。



傳統民居都以3間建築物組成,地下主屋為中心,左右兩側則有一工作室與涼亭,3個建築物中間圍繞的是曬魚場,若是要造拚板舟也是利用這塊小空地;曬魚場平常也是家人聚會聊天的地方,場邊幾塊刻意擺置的石塊為「靠背石」,在家庭會議時,是長輩專用。





(圖/上層坐在涼亭裡的老夫婦,好奇地盯著我們。王以瑾攝影)



涼亭很涼,而主屋呢,四週都封閉著當然很悶,不過,主屋才是先人智慧精華之所在。



主屋為半穴屋,最早期完全在地面下,只露個屋頂,後來發展出留半個屋身在地面上者,但無論是那一種,半穴屋都非常矮小,裡面的空間只有半個人高,所以只能坐著無法站立,而室內空間呈直線排列,從前廳、前室到後室,後室是「宗柱」(屋子的中心支撐)所在,也是屋子最高的地方。



前廳是沒有門板的,也是全屋採光最好的地方,而前廳與前室,則有4個如同窗子的門相通,這也是後面兩個房間自然光的唯一來源;由於前室的地板較高,門又很小,我們在由前廳爬向前室時,都顯得有點狼狽,很難想像這麼狹小的空間該如何生活,不過,這裡面卻有許多讓人讚嘆的生活智慧。





(圖/這個小廣場,兼具曬飛魚、造船、開家庭會議的功能,圖中三塊凸起的石塊是靠背石,專給長輩用,涼亭在圖的左側,未入鏡,圖的右側,也就是飛魚架後方只露出屋頂的就是主屋。王以瑾攝影)



比如說,半穴屋週遭擋風的石頭,一定選用白色鵝卵石,當明月高照的夜晚,這就是最好的採光工具,它會將月光反射進屋子裡;半穴屋的生活空間極為狹小,因此也要徹底利用,在屋頂下方釘上一些木板、木條,就是最好的收納空間,所有的鍋碗瓢盆、刀器都在頭部以上的空間,一伸手就能取用。



老祖先刻意將廚房設在較封閉的前室而不是開放的前廳,也有一番道理,在此燒炭煮飯,冬天可為整間屋子帶來暖意,釋放出的白煙還能驅趕蟲蟻,延長屋子的壽命。



前室是屬於較私人的空間,屋頂上掛滿羊角,羊角愈多表示這家人愈富有;這裡也是睡覺的空間,地板刻意做成斜的,連枕頭都省了,不過,這一個小小的空間,我們7、8個人在裡面聽「蘭嶼黑妞」導覽都嫌擠了,早年卻要睡個16、17人,實在無法相像。





(圖/前室是較私密的空間,屋頂上掛的羊角牛角,都是財富的象徵。王以瑾攝影)



前室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設計,地板上一個看起來好像是木材不經用而毀壞的洞,但其實是專為婦女生小孩而特意挖出來的,羊水、血水都由這個洞流到地面下,嬰兒的臍帶也丟入這個洞裡,所以,傳統每個蘭嶼人的臍帶都是留在自己的家中。



台灣的原住民中,要論保存傳統文化最多最好者,非蘭嶼達悟族莫屬,絕大部份的原住民族群住屋都只剩文字資料記載,只有達悟族還生活在這寶貴文化中,不過,這樣的情況根本不可能永久留存。





(圖/野銀是目前保留最多傳統屋舍的部落,可惜全都換上了鐵皮和瀝青屋頂,不然會很有日本合掌村的味道。王以瑾攝影)



屋頂由舖茅草改舖瀝青,煮飯由燒柴火改為使用瓦斯爐,主人的習慣對屋子的使用年限必有影響,生活是方便了,但老祖宗保養房子的那一套智慧也不見了,更大的危機是,年輕一輩也不願意住在傳統屋中了,畢竟還是現代的房子較方便舒適,沒有人住的房子,還能夠撐多久不毀壞?



傳統屋,是達悟族逐漸消失的寶貴文化,遺憾的是,這個潮流趨勢,擋也擋不住。



協助採訪/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089-225181



*更多旅遊資訊與圖片,請看NOWnews旅遊村:www.nownews.com/trave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以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