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井車是機械時代來臨前的人力鑿井工具,但很難想像,靠著這個竹片組合成的簡單且看來脆弱的工具,以及人力的踩踏,竟然能夠鑽地幾百尺,打出水源。(圖/王以瑾攝影)


2008/04/04 11:10

記者王以瑾/雲林報導.攝影



這個村,有2/3的人靠鑿井為生,開枝散葉出去,據說全台九成五鑿井師傅的技術,都是由這裡傳出去,這個以井聞名的村莊,就叫做水井村,是個「風頭水尾」,雲林縣最偏遠、最角落的村莊。



水井村西臨台灣海峽、南傍北港溪,村內又有7個湖泊,幾百年前就是先民的取水之地,為保護水源還加了圍牆,空中鳥瞰如同一口井,而在井旁聚集的村落,自然名為水井。



水井村開發很早,300年前顏思齊、鄭芝龍等人由北港登陸後,逐步向外擴張屯墾,距離北港很近的水井村,很快就有移民進駐,其中的要角是葉舉人,鑿井就是他自唐山招募的工人所傳下,而這項技術也成為水井村後代子孫的謀生技能。

原文刊登NOWnews今日新聞>>http://www.nownews.com/2008/04/04/11426-2255626.htm

 



最早鑽的是土井,之後有竹管井、手幫浦,而鑿井工具則由柴井車進步到現代的機械式;社區文史館對面,在耆老李新春的協助下,特別重現古早味的柴井車,這一架初看好似古老水車的柴井車,其實是機械化時代來臨之前的人工鑽井。真的很難想像,靠著竹竿、幾個竹片的組合,再加上人力的踩踏,竟然能夠深入地底、挖出水源,就如鐵杵磨成針一般吧,終究會達成目標,只是不知要花多少時間。





(圖/文史館對面的小公園裡,蒐集了多種鑿井、取水工具。王以瑾攝影)



小小的社區,竟然也有文史館;其實這個文史館陳設相當簡單,可以說是早年水井村的縮影,老房子的通舖、老裁縫車、古農具、舊照片……,比較好玩的是琳瑯滿目的農具竟然藏著一對古老的武器。





(圖/古早味的房間佈置,勾引出深埋記憶的童年回憶。王以瑾攝影)



其實早年的農村社會,組織鄉勇抵抗盜匪是相當常見的事,說到這個,又想到「雲林拳腳窟」的傳說,似乎在某一遙遠的時空中,那時的雲林人人都是從小習武,個個都能飛簷走壁;我們外地人只認識有上過電視的「北港六尺四」,但各個村落鄉鎮應該都是臥虎藏龍,水井村也有個武功好手「紅皮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林萬中說,「紅皮伯」就是因為武功太好,一大堆人要找他挑戰,不勝其擾,才渡海來台,並選定水井村定居;現在水井的老人家,人人還都能說段「紅皮伯」的故事。



水井村的居民不到40戶,但在這裡留守保護的神明卻很多,除了全村信仰中心,1683年起建、主祀玄天上帝的奉天宮外,奉天宮後方的「水首三大王」,則是為玉帝指派,專門保護水源的神明,此外,還有「百年番花」──活了超過1世紀的雞蛋花。



居民雖然未為「百年番花」建廟奉神,但祂的傳說卻不斷,村民稱祂為「姻緣樹」,據說花朵盛開的那一年,全村的適婚的男女都會得到好姻緣,而若有感情問題向牠求助,求助者的身體會有刺痛感,痛的部位就是問題的答案。





(圖/奉天宮是全村的信仰中心。王以瑾攝影)



水井社區94年成立社區營造推動委員會,96年成果逐漸浮現,現在慢慢朝著觀光化發展,但即使開始積極招攬觀光客仍嗅不出半點商業的味道,魚塭的水靜靜地映照著藍天白雲,低矮的三合院如同小積木般均分在這片土地上,有點緊密又有點距離,奉天宮的廟埕畫了一個籃球場,平時年輕人都在學校,籃球場空盪盪的,村裡每個角落也都安安靜靜的,這樣的場景,也就像我們的鄉下老家一樣,沒有什麼突出的景觀,但卻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魅力。





(圖/廢棄的魚塭與三合院,構成一幅恬靜的漁村風情畫。王以瑾攝影)



從起草階段開始投入的林萬中說,其實做社區營造改變的是村莊的內在而不是外觀,村民將閒置的老屋提供出來變成風雲客棧、文史館,只有選舉投票時才會用到的活動中心,變成了毅農學堂,成為小孩子下課後做功課、社區開設研習會的地方,觀光化只是社區營造的一部份,最重要的精神應該是凝聚社區力量,讓老人、小孩等相對弱勢的人得到照顧,毅農學堂就是一個例子,未來還要成立社區廚房,為老人家提供餐飲,成立照護體系。



到社區參觀,還是要經過導覽才能深入其風土民情,自行參觀看不出什麼味道。投入社區營造的義工、志工平時都有自己的工作,風雲客棧、文史館也只在週末假日開放;礙於人力,水井社區只接待30人以上團體,1天的行程每人650元,若只參觀社區350元,2天1夜1680元,含餐飲、DIY、附近景點導覽(烏魚子製作、龍鬚菜養殖、馬蹄蛤生態館等),細節可再商討。社區發展協會電話(05)7905291,關於水井村更詳盡資料及交通資訊可上網查詢http://myurl.com.tw/7tg7。





(圖/距離水井村10分鐘車程的馬蹄蛤園區(電話05-7970503),供應又巨大又肥美的馬蹄蛤料理,來到雲林口湖鄉千萬不能錯過。除了料理之外,也可下水體驗「摸蜆仔兼洗褲」的樂趣。一般雖稱為馬蹄「蛤」,其實應該是「蜆」,正式名稱為紅樹蜆。王以瑾攝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以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