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PS座標 東經120°46'35.8 北緯24°16'31.2(僅供參考)

(圖/從這麼高的穀室頂摔下,肯定摔得不輕,這也是穀倉決定加裝輸送帶避免再發生意外的原因。王以瑾攝影)

原文刊登>>http://www.ettoday.com/2007/03/25/743-2071781.htm

 

記者王以瑾/台中報導.攝影

九二一震垮了許多建築物,但要不是這場震災,石岡榖倉早就化為塵土;70年前的大地震,讓石岡榖倉建得格外堅固,70年後的地震,則為石岡榖倉帶來新生命。

民國24年墩仔腳大地震造成的災難不亞於九二一;大災難後特別講求防震,再加上日本工程師的精密設計與嚴格監工,石岡穀倉就在這樣的氛圍中誕生,而也因為這樣的背景,讓老穀倉在九二一大震中屹立不搖,成為一片廢墟中的唯一不倒建築物。

歷經70年的歲月,讓石岡穀倉逐漸老邁,再加上石岡這一帶的農民早早就不種稻米,改種獲利較高的水果,荒廢30年,更讓穀倉加速毀壞;地處商業區的精華地段,商人早就把腦筋動到它身上,改建為新式大樓不知有多少賺頭,保留它的聲音很微弱,眼看大勢已去,是免不了要拆除的命運了,沒想到,就在此時來了一場九二一。

老穀倉躲過大地震,成為專家學者研究的對象,而人們給它的定位,也由礙眼的破舊建築變成台中縣八大歷史建物之一。

日本人對於石岡穀倉的防震,是下了不少功夫,看得到的,就是大樑下加裝的斜撐,增加耐震強度,而看不到的,是粉飾得漂漂亮亮的牆壁內,還有加強牆壁抗災度的木桔構;日本工程師的防震設計與施工紮實度在70年後才面臨嚴格測試,而這個作品也沒讓人失望。

穀倉過去是代政府收稅之處,以前的田賦稅繳的不是現金而是稻米,繳稅季節農民必須揹著一袋袋的稻米來繳稅,現在空盪盪的一間間穀室,過去可都是滿滿的稻穀;最初農民還必須將米扛上好幾公尺高的穀室上方,自行將米倒入,直到一位農民不慎失足跌下,穀倉才加裝了輸送帶,以免農民在繳稅時賠了性命。

整修之後的石岡穀倉除了開放民眾參觀,現場還販賣麻糬、粿等客家美食小點,團體可預約導覽加客家美食DIY活動,每人活動費用約100元。相關洽詢04-25722764石岡鄉社區文化發展協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王以瑾 的頭像
    王以瑾

    王以瑾.旅行.台灣

    王以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