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登NOWnews旅遊村>>http://www.nownews.com/2006/08/20/153-1979065.htm
記者王以瑾/馬祖報導.攝影
那時,燈塔的轉動還是人工手搖,每隔大約50分鐘,管理人員必須沿著迴旋梯,爬上燈塔,捲動鋼線;東北季風吹襲的夜晚,別說煤油燈會被一陣陣的強風吹熄,連人都有可能被捲入海裡,為了方便管理人員行走,這裡築起了一道長長的防颱牆,於是,連接宿舍與燈塔的半身白牆,成了東莒燈塔的代表景觀。
燈塔看似相同,但其實每座都有不同的面貌;國家二級古蹟東莒燈塔外觀並未塗抹任何將表面修飾平滑的材料,磚疊的外型,使其更顯古樸,漆成白色的塔身襯著純淨的藍天,恰似西方風景明信片的畫面,但深究之後才知道,這白色塗妝裡包裹著是花崗石,是最道地的馬祖建材。
(圖/磚砌的外表,是東莒燈塔的辨認特徵之一,也是迷人的特色。王以瑾攝影)
(圖/起大霧時看不到燈塔的燈光,就以霧砲輔助。王以瑾攝影)
(圖/燈塔區雖塗成白色,有免戰意味,但和軍事區並無法脫離關係。緊鄰著燈塔區就有碉堡。王以瑾攝影)
(圖/燈塔漆成白色,據說是有免戰的意味,並不是為了追求地中海浪漫。王以瑾攝影)
倒不是追求美觀或是現在流行的地中海風情,燈塔漆成白色,據說是有免戰的意味;按照國際公約,兩軍對峙時,是要避免轟炸燈塔的。
回顧東莒燈塔的建築起源,正好連上一段我們熟知的歷史:1842年鴉片戰爭後,閩江口的福州被英國人指定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1872年(清同治11年),為了導引船隻,東莒島上於是立起這座燈塔,高19.5公尺,是台閩第一座石造洋式燈塔。
在航海地圖上,每座燈塔都有「密碼」,解讀這些數據,航海人就知道是那一座燈塔,進而能確認方位。東莒燈塔的「密碼」是「1長2短」、「19秒」;1長2短指的是燈光,19秒則是燈光轉一圈的時間,每一座燈塔都有不同的數據,好讓航海人辨認。
燈塔是一座結合科學與建築的精密工藝,重物下墜拉動齒輪,讓燈塔光線自轉,而蚌型水晶玻璃,則以排列組合,層層集中後射出,讓燈光達到最強的效果;東莒燈塔的光程遠達16.7海哩,約為31公里。
(圖/蚌型水晶玻璃,是科學工藝的代表,它們能夠將小小的燈泡變成又長又遠的燈光。王以瑾攝影)
(圖/登高望遠,燈塔上的風景極佳。王以瑾攝影)
(圖/燈塔是東莒的地標。王以瑾攝影)
(圖/由燈塔區俯瞰下方的漁村與漁船。王以瑾攝影)
雖然已有134年歷史,但東莒燈塔還是維護得相當好,受管理員仔細呵護保養,內部的銅零件經常上油擦拭,都顯得閃亮亮的,一點看不出歲月的痕跡;人工手搖的器具也保存良好,只不過上方裝設了一具自動馬達,燈塔管理員不再需要定時頂著寒風上來捲動鋼線,以維持燈塔運作。其實有了GPS之後,燈塔的重要性已不如以往,不過,只要有燈塔的地方它一定是當地的地標,也許人們對於燈塔,都有無法言喻的情感吧,這情感,早已超越僅將它視為導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