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座標 東經120°51'18.2 北緯24°27'37.4(僅供參考)

鑽石鑽石亮晶晶,但變成鑽頭以後就一點不亮了。這以如假包換鑽石做成的鑽頭,是中油公司使用來開採脆性較高的岩層,如砂岩,這個鑽頭80萬元。(圖/王以瑾攝影)

原文刊登NOWnews旅遊村>>http://www.nownews.com/2009/04/27/11490-2442454.htm

記者王以瑾/苗栗報導.攝影



中油公司是國營事業,員工福利好到讓人羨慕,喊虧錢時只要將油價調高,老百姓再怎麼不情願也只好乖乖掏錢貼補,這樣一家看起來生意怎麼做都會賺錢的公司,竟然也曾經因為沒有錢差點倒閉,這聽起來很新鮮吧?



那時的中油為了發員工薪水潦倒到去幫大甲鎮公所打水井,最後好險在苗栗錦水挖到石油,中油才存活下來並日益壯大;油礦陳列館特別為這口錦水38號井留了角落,紀念這段窮困的往事。



中油是在1946年於上海創立,1949年跟著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中油現在看起來是間永遠不會倒閉的事業,但其實剛遷移來台灣時,曾經因為採不到油,面臨極大危機,挖不到油但又要發員工薪水,只好做兼差,拿著昂貴的機器設備去幫大甲鎮公所打水井。



幸好老天沒有要絕中油;錦水38號井其實是日本人勘測開挖,但挖到近4千公尺無功而返,也不知道中油是不是死馬當活馬醫,又往下挖了100公尺,1959年6月,在4060公尺挖到了「黑金」,中油公司得以延續,而這口油井賺的錢,讓中油有能力在其他地方探勘,終於找到鐵砧山這個200公頃的大金庫,並陸續在崎頂、白沙屯、永和山發現油氣,開啟了台灣油氣生產的全盛時期。





(圖/讓中油起死回生的錦水38號井。王以瑾攝影)



油礦陳列館設有文獻、測勘、鑽井生產、海域探勘、油氣處理等展覽室。要說油礦,就要從石油的來源說起,石油、天然、煤炭都是動植物的殘骸經過數百萬年所形成,因沈積環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礦產;要採礦先要探勘,先鑽挖地層了解其年代,油氣因為質輕會移棲與集中到背斜構造的地層,這就是我們要探挖石油的地方。





(圖/油礦陳列館依文獻、測勘、鑽井生產、海域探勘、油氣處理等不同主題,設有多個展覽室。王以瑾攝影)





(圖/拱起的部份,就是開挖石油的背斜層。王以瑾攝影)





(圖/背斜層在哪裡?中油靠震波分析,起先以炸藥製造震波,後來被地方人士以有安全疑慮抗議,而改用會打出震波的震盪車。王以瑾攝影)



背斜層不是只供開採,開採過的也可以反向打入原油、天然氣做為儲存庫,如果眼光看得準,逢低買進儲存,還能大賺一筆,以天然氣來說,中油大約在2000年時就曾以每立方公尺3.8元從國外買進天然氣,並將其中一部份存在鐵砧山的背斜層,這裡的容納量大約為6億多立方公尺,這10年天然氣比起原購價格只有追高,若是以目前每立方公尺10元計算,中油就賺了50多億元。



順便補充一點,台灣自產的天然氣提供給家庭使用原本是足夠的,直到增加發電用途之後自產才不足以應付所需,目前自產天然氣比例僅佔4%,絕大部份仰賴進口。





(圖/不同的鑽頭以應付不同的地層,所有的鑽頭都是紅色的,只有這個金剛石鑽頭是塗成綠色的,不知道是不是由此顯示它的高貴不凡。王以瑾攝影)



向地底打洞挖石油,並不是一種鑽頭全部通用,因應不同的地層要有不同的鑽頭,油礦陳列館排出了一整列近20種鑽頭,而在琳瑯滿目的鑽頭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開採脆性較大的地層,如砂岩,使用的金剛石鑽頭,這是如假包換的「鑽」頭,若是使用其他材質的鑽頭不用1小時就會磨平,只有使用硬度最強的鑽石,這個鑽頭一個要80萬元台幣,但鑽頭上一顆顆真鑽石卻一點也不像珠寶店裡放在絨布上展示的那麼晶透耀眼,實在感覺不出它的高貴。

 





從油井抽出來的油不見得都是黑色的原油,台灣多處油井產的是凝結油,這種油品品質比黑色的原油好,即使不經提煉都能直接給汽機車使用,但產量較少,在油礦陳列館裡就有展示台灣多個油井產的原油(含凝結油),不同油井生產的油由於成份不同,顏色或橘或黃,都會有所差異。



對原油的印象就是像柏油那樣烏漆漆的,但事實上,不是所有從地底下抽取出的原油都是黑色的,在油礦陳列館的自採原油展示區,除了台西這個油井是黑色的原油,其他如鐵砧山、白沙屯、崎頂、錦水等油井產的油都是橘或黃或偏紅等顏色。



有顏色的原油稱為凝結油,品質比黑色的原油好,即使不經提煉都可以直接讓汽機車使用,不過,要賣給消費者,還是會經過提煉的程序。



除了在陸地採油,中油從1986起開發長康海域油氣田,翻開海域採油的新頁,因應海域環境,海上採油可分為鑽井船、半沈式、固定式3種,鑽井船因為太過搖晃,工作效率較差,工作人員2個禮拜換班一次,下船走在平地都還會有地面在搖晃的錯覺,要好幾天才會恢復正常;有3隻支架的固定式工作環境最好,但缺點是太深的海域無法架設,半沈式則是折衷的方式。





(圖/船上工作因為太過搖晃,效率很低,下船之後在陸地上還要「自搖」好幾天。王以瑾攝影)





(圖/有三支支架的固定式是海上最舒適的工作平台。王以瑾攝影)





(圖/海上平台的物資補給靠補給船,橘色密封的小艇就是救生艇。王以瑾攝影)



海上鑽井平台工作人員出入都是靠直升機,有海水淡化設備解決飲用水問題,電力則是使用本身開採出的瓦斯發電,食物除了海鮮之外,其他都是靠補給船定期補給。



逃生路線也是海上工作平台不可忽視的設計,為了讓工作人員安全逃脫,依規定必須設置容得下工作人員兩倍的救生艇,也就是有20名工作人員,救生艇的位置就要有40個,並於前後各設一艘,萬一有一艘救生艇被船阻擋或任何因素無法出發,工作人員可全數搭乘另一艘逃生。



考慮到油井發生災害時可能同時引發火災,救生艇為密閉式,而為了從大火中逃脫,救生艇在行進時還可以一邊抽吸海水噴灑,以闖過著火的高溫海域。



油礦陳列館是非常低調的展覽館,民國70年就已成立,79年遷移到現址,但20、30年來拜訪過這個陳列館的遊客卻不多,甚至有到過也有看沒有懂。油礦陳列館除週一休館外,平時上班時間都可免費參觀,展覽內容十分很豐富,可惜太過專業,走馬看花只能看看老照片與模型過過乾癮,看不出什麼名堂,但館方的導覽只服務團體客人,且需事先傳真預約,預約傳真037-22196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以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