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300年前西班牙人的台江內海手繪圖,當時的地圖為倒著看,左邊才是北方;圖中標示普羅民遮城的部分,還只是簡陋的城寨,普羅民遮城尚未興建。王以瑾翻攝)

血染台江 消失的歷史舞台

台灣300年開拓史,台南是個縮影,其中又有多次重要歷史場景在台江內海上演,安平區的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有清楚的介紹。(圖/王以瑾攝影)


2007/10/25 09:23
記者王以瑾/台南報導.攝影

「台江內海」是台灣發展的重要舞台,荷蘭人以此地做為治理台灣的中樞指揮中心,鄭成功也由此登陸,浴血奮戰,歷經9個月收復台灣,22年之後,改朝換代,清朝仍將此視為重要的軍事隘口,廣袤的潟湖一次又一次因人類戰爭染血。滄海桑田是指多久?也許只是一夜之間,1822年山洪爆發帶來大量沙土,長期淤積的效應終於發酵,台南縣市賺得1萬5坪新生地,而300年前廣闊的台江內海,現在只剩七股、四草湖與鯤鯓湖3片湖泊潟湖寥寥紀錄。

雖然是許多歷史事件的舞台,但「台江內海」4個字現在代表的是已消失的歷史名詞,西班牙人手繪的「台灣島荷蘭人港口圖」,似乎早預留著為這一頁滄桑做見證,在手繪圖中,顯示300多年前荷蘭人來到台灣時,「台江內海」依靠「北線尾島」和鯤鯓嶼(現在的安平地區)為阻隔外海的屏障,荷蘭人在鯤鯓嶼建了一座熱蘭遮城,也就是後來的安平古堡,台江內海的沿海地區還有一座簡單的城寨,為普羅民遮城(赤崁樓)的前身,也是重要的軍事要塞。

看著古圖,對應現今赤崁樓車水馬龍的景象,很難想像現在開車就能抵達的普羅民遮城和熱蘭遮城過去竟然是隔海遙望,而依照古籍記載推斷,赤崁樓以西就是台江內海的起點,也就是說,現在台南市的部分中區及西區、部分安平區,300年前都在水中,而台江內海的北部的範圍則越過台南縣七股直逼將軍鄉,南部大約在台南縣的二仁溪。


(圖/這也是荷據時期的示意圖,沒有西班牙人畫的精美但比較準確,當時台江內海外圍應是多個沙洲為屏障,而不是只有北線尾島和安平地區,圖中最右側也標示出熱蘭遮城和普羅民遮城,左側上方還可看到當時的麻豆還臨海。王以瑾翻攝)


(圖/日據時代台江內海已完全消失,安平已非孤立延伸於海中,麻豆也變成內陸城市。王以瑾翻攝)

台南是台灣發展的起點,從荷據到明鄭時期、清朝到日據,要不是港口淤塞而導致落沒,台南一直扮演著全台政治經濟中心的重要角色,許多歷史衝突場景在此上演,許多台灣第一的頭銜也都掛在這裡,從廟宇、產業、商業,無論是探討台灣發展史,或是賞古蹟、或是吃小吃,都少不了來段歷史故事加味,而廣闊的台江內海,又是其中之最。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61年,鄭成功由澎湖出發,取道鹿耳門港道準備對荷軍進行奇襲,鹿耳門水道狹窄,又佈滿暗礁,危機處處,幾乎沒有行船的可能性,因此荷軍重軍佈置在熱蘭遮城,砲手早早待命,卻一直等不到鄭家軍的船艦,沒想到一回頭,掛著鄭軍旗幟的船艦已佈滿台江內海,熱蘭遮城的大砲英雄無用武之地,台灣的命運,在這一刻就已決定。

據說,鄭成功取道鹿耳門港道起先並不順利,水淺阻礙了船隻前進,鄭成功於是命人設香案,向隨船媽祖祈求跪拜後,海水竟在一瞬間高漲數尺,鄭軍才能按計劃進行突擊。

感念隨船媽祖的保祐,鄭成功在北線尾島興建了一座「媽祖宮」以奉祀隨船媽祖,1719年的清康熙年間,「媽祖宮」重建並改名為「天后宮」,豈料之後因曾文溪改道,全廟遭沖毀,後來在台江內海新生地出現兩間媽祖廟,一為「土城聖母廟」,一為「鹿耳門天后宮」,兩座廟都自稱傳自明鄭時期的媽祖宮,從此正統之爭從未止歇。

因台江內海地勢多變,兩廟附近又各有發現當時被沖毀的廟宇文物,沒有專家學者敢斷定原始媽祖廟的位置,更無法斷言哪間廟才是所謂的正統。


(圖/安平古堡內的熱蘭遮城復原圖,右側為熱蘭遮城,左側為荷人規劃的棋盤式街道,也就是「台灣街」的所在,中間為刑場。王以瑾攝影)

.台灣第一街

台灣第一街在安平,而開創這條街的不是日本人,也不是清廷,而是更早的荷蘭人,荷蘭人當時在熱蘭遮城(安平古堡)旁規劃了整齊的棋盤式街道,現在安平區延平街,所謂的「台灣第一街」是其中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條街;延平街街道狹小,還掛滿華人討海族群依賴的避邪物,看起來是道地的台灣味,但300年前,這裡可是外國人聚集、商賈磨肩擦踵,極為熱鬧的商業區。

其實荷蘭人規劃建設的街道還不只「台灣街」,普羅民遮城(赤崁樓)旁也建有「普羅民遮街」,現為民權路,這是台灣第一條有計劃興建的歐式街道,現在則位居台南市核心。


(圖/單伸手是安平聚落最有代表性的民宅。王以瑾攝影)


(圖/台灣街(延平街),是300多年前由荷蘭人闢建,有台灣第一街之名。王以瑾攝影)

台灣第一街 古老的味道淡了
http://www.ettoday.com/2003/07/28/11059-1489649.htm

.從熱蘭遮城到安平古堡

安平古堡、赤崁樓,是我們最熟悉的台南市地標,他們存在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300年前的荷據時期,台江內海從潟湖變成陸地,這兩座古城也隨著政權的幾度轉移改變面貌。

安平古堡在前述300多年前西班牙人手繪的「台灣島荷蘭人港口圖」中,就能找到,當時稱為「熱蘭遮城」,1624年動工興建,但在日據時代完全被鏟平,變成今日南洋風味面貌,做為海關宿舍之用,安平古堡是光復之後的命名。

17世紀的熱蘭遮城現在只剩下一堵3、4公尺高的紅牆,而這幾年專家學者組成的「王城再現」工作隊,正挖掘著地下殘餘的磚牆,試圖拚湊出熱城的輪廓。


(圖/熱蘭遮城在日據時代拆除,做為海關宿舍,轉為南洋風味。王以瑾攝影)


(圖/安平古堡內展示的熱蘭遮城模型。王以瑾攝影)


(圖/這面牆是少數遺留下來的熱蘭遮城遺蹟。王以瑾攝影)

安平古堡 最珍貴的熱蘭遮城
http://www.ettoday.com/2003/07/28/11059-1489513.htm
看安平古堡的新角度 荷蘭人怎麼活?正在挖!http://www.ettoday.com/2004/09/13/11059-1685186.htm

.從普羅民遮城到赤崁樓

以現在車水馬龍的景觀,很難想像赤崁樓當年是臨海而立,建築物的前面就是台江內海,城堡聳立海岸,腳下波濤洶湧的場景只留存在古圖之中。

赤崁樓原址為荷蘭人的普羅民遮城,清朝之後,中國式的亭台樓閣取代荷式城堡,從歐式風味一下扭轉成東方印象,文昌閣前石馬後方的門洞,為當年普羅民遮城的大門,是少數留下來的遺跡。


(圖/荷蘭人建的普羅民遮城則變成中國味的亭台樓閣。王以瑾攝影)


(圖/赤崁樓內展示的普羅民遮城模型。王以瑾攝影)

赤崁樓台灣300年滄桑史
http://www.ettoday.com/2003/07/25/743-1488304.htm

.台灣首座西式砲台億載金城

億載金城也是台南市的地標之一,還是有個第一頭銜──是台灣島第一座西式砲台,只不過時間軸不必拉得太遠,和荷蘭人、明鄭都無關,是清朝欽差大臣沈葆楨所建,為的是抵禦日本人。

「守府城,先守安平」,當時的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已傾毀,再加上清廷財政困難,億載金城主要建材都取自熱城舊磚;守住要道,沈葆楨的戰略眼光無誤,可惜清廷積弱不振,億載金城最後只有在劉永福的黑旗軍抗日時發揮效用,但沒有改變日本政府接收台灣的命運。


(圖/億載金城為沈葆楨所建,為的是抵禦日本人。王以瑾攝影)

億載金城 台灣首座西式砲台
http://www.ettoday.com/2003/07/28/153-1489434.htm

.台灣第一畝鹽

鹽曾是台灣的重要產業,第一畝鹽田也在台南,但開啟這個產業的始祖讓人很意外,是鄭成功的參軍陳永華。

在歷史文件中可一窺陳永華才略出眾,除了軍事謀略外,他對改善民生也有很大的貢獻,教老百姓引海水取鹽就是其中之一;陳永華當時選定的鹽田位置在今天的喜樹附近,當時稱為瀨口。

順便一提,陳永華在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中也是一位重要配角,以「陳近南」的化名出現,是韋小寶的師父,小說賦予陳近南正義與愛國的形象,和史籍描述的陳永華很接近,實現生活中的他還非常親民愛民,在他辭世之後,民眾感念其恩澤還設廟祭祀,台南市直到現在還有永華路、永華宮,都是紀念陳永華。

隨著台江內海淤積,鹽田的面積也跟著擴大,原台江內海區域內的安順鹽田為1919年開闢,極盛時期這一帶鹽田有600多公傾,為了運鹽,日本政府特別建了輕便鐵道與運河,由鹽場附設碼頭就能將鹽運到設於安平的怡記洋行「台灣製鹽株式會社」,因應聚集而來的鹽工,除了鹽工宿舍、鹽場辦公室之外,還蓋起了衛生局,為防止走私,鹽田碼頭旁還設有鹽警隊,這些建築群已成為研究鹽村聚落的重要資產。


(圖/台灣鹽業已走入歷史,現在看到的曬鹽都為表演性質。王以瑾攝影)

安順鹽場大復活 採鹽生活「演」給你看
http://www.ettoday.com/2003/12/14/11059-1557206.htm
新四草 復興鹽田文化 坐牛車聽解說 讚!
http://www.ettoday.com/2003/12/14/11059-1557195.htm

台南市的地理距離很近,但時空距離卻拉得很遠,拜訪台南,如果只是以好玩不好玩評價,未免流於膚淺,讀完歷史的滄桑再遊小鎮,會有不同的心情,而那樣的體會已不只是好玩,而是站在時間恆河中的渺小與懼怕,台江內海一夕成陸地,安平國際大港寂寥而終,繁華的當時誰會想到未來的衰敗?300年後的台北還是政經中心嗎?300年後的台灣,又將是什麼模樣?

*更多旅遊資訊,請看ETtoday旅遊村:http://travel.ettoday.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王以瑾 的頭像
    王以瑾

    王以瑾.旅行.台灣

    王以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